“1000MW国产高位收水冷却塔高效节能技术工程应用”等一批项目通过技术鉴定

来源: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发布时间:2020-07-20

  近期,“1000MW国产高位收水冷却塔高效节能技术工程应用”等一批项目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技术鉴定。疫情防控期间,鉴定会采用网络视频会议方式。

  2020年5月18日,“1000MW国产高位收水冷却塔高效节能技术工程应用” 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10位专家组成。项目针对1000MW机组首例填料悬吊式国产高位收水冷却塔,对收水装置各部件高程布置、高位塔填料悬挂节点、悬吊与支撑相结合的填料布置等技术开展了研究,提出U型水槽平坡布置技术,提出了搁置与悬吊相结合的新型高位塔填料布置方式,提出了进风口塔筒边缘防漏防溅技术、收水斜板穿柱防漏技术、收水槽与混凝土集水槽连接技术及PP防溅消音填料等,项目成果大幅降低了初投资和运维成本,降低了运行噪音。

  2020年5月19日,“异种钢焊接接头早期开裂机理研究与多元定量评价技术” 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钢铁研究总院、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10位专家组成。项目从异种钢焊接接头早期开裂问题出发,系统地研究了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的异种钢接头的微区冶金与力学特性、多元损伤机理、早期失效机理,在焊接接头数值模拟计算和样品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高可靠性异种钢焊接接头结构。项目提出的治理措施可提高发电机组的可靠性,保证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措施实施方便。

  2020年5月20日, “安全绿色智能三位一体大型储煤系统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环境保护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12位专家组成。项目针对高烈度地震区大型预应力混凝土储煤筒仓设计、污染环境控制、智能运管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高烈度地震区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筒仓结构计算有限元模型,建立了复杂受力与工程地质条件下大型预应力混凝土筒仓基础优化方法,构建了面向大型储煤筒仓的安全绿色智能运管系统,包括筒仓安全保护、全过程污染控制以及智能监控三方面,同步实现了大型储煤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与节能减排。

  2020年5月21日,“汽轮发电机结构部件振动特性及减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华北电力大学、广东电科院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等单位10位专家组成。项目面向我国发电行业大型汽轮发电机结构振动难题及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分别进行了发电机结构振动建模与仿真、密封瓦性能计算、结构振动及其影响因素、动力吸振机理等研究工作。提出了反对称与外伸端联合配重的减振方法,研发了发电机定子减振装置。为汽轮发电机结构振动治理的行业性技术难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2020年5月26日, “基于LIBS技术的煤质在线检测分析系统研究与应用” 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清华大学、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检测分院(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能源集团神华国能燃料公司等单位9位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岳光溪院士担任主任委员。项目研究出基于LIBS技术的煤质检测分析计算方法与数学模型,并建立煤质数据库。采用微波水分测量和数据库提取灰熔点,实现了指导电力生产的煤质全要素在线分析。研究开发适用于电厂不同位置的煤样的自动取样、制样装置的接口,适用于火电厂入厂煤、入炉原煤和入炉煤粉不同的场合,项目研究成果完成了LIBS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直接指导生产的跨越,提升了燃煤电厂安全性和经济性,

   2020年528日“动力用煤全性能评价体系与关键燃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9位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陶文铨院士担任主任委员。项目研发了集动力用煤燃烧、结渣、沾污、腐蚀、爆炸、自燃、灰磨损等重要专项与综合性能研究于一体的动力用煤试验研究系统,建立了动力用煤燃料特性多维度评价以及燃料特性与锅炉主辅设备匹配分析方法,形成了动力用煤全性能评价体系。建立了温度和时间为核心协同控制结渣沾污理论,开发了以煤质特性参数和烟温控制为主的锅炉大型化与防结渣沾污炉膛参数选取方法,研发了关键主辅设备协同配置技术,形成了完整的结渣沾污防控技术体系。揭示了混煤掺烧特性变化规律,发明了混煤燃烧特性的参数计算模型,提出了电站锅炉设备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开发了基于燃烧特性的变更煤种及混煤掺烧关键技术。建立了燃用不同动力煤种的锅炉炉膛选型准则,形成了锅炉炉膛及主辅设备选型体系,项目成果充实了我国动力用煤特性研究评价体系。

  2020年528W火焰锅炉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9位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陶文铨院士担任主任委员。项目研发了拱上煤粉喷口背火侧的二次风引射高温烟气回流技术,研制了煤粉气流速度可调的高低速燃烧器;提出了基于炉膛“特征温度”的W火焰锅炉燃烧状态的识别与调试方法和无烟煤环保经济煤粉细度概念,开发了提升W火焰锅炉燃烧经济性的系列配套技术。研发了基于“多级氨氮混合”的高效SNCR+SCR耦合技术和SCR分区混合动态调平技术,研制了独立调节各区还原剂浓度和多区域长短枪组合的SNCR系统,提出了全断面烟气预混、大分区内旋转交叉混合的流场结构和基于敏感因素分析的SCR系统控制方法。发明了点精度优于8%的“气液转移法”氨逃逸在线测量技术。研发了基于“自清灰布置”的具有高浓度SO3脱除功能的防粘性堵灰和防低温腐蚀技术。提出了通过在线调整空气预热器冷端平均壁温来调控硫酸氢铵冷凝区域的方法;研制了强化气液耦合的多级湍流器;开发了高一次浓度SO3脱除成套技术及其设计方法。项目成果确保了W火焰锅炉实现超低排放。

  2020年530日,“生物质秸秆循环流化床微正压气化耦合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9位专家组成。项目针对生物质秸秆循环流化床微正压气化耦合发电关键技术,在给料、高温燃气输送、运行控制、冷灰与冷渣排放、耦合燃烧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提出了螺旋自密封+三级特殊料仓双级密封+密封风的三重密封技术,开发了“风+料+蒸汽+压力”四位一体的综合协调控制系统,研制了双级密封的灰渣余热回收装置,研发了生物质秸秆微正压气化耦合发电系统,降低了燃煤机组的CO2排放,丰富了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耦合燃煤发电技术,促进了生物质安全、高效利用。

  2020年5月30日,“埋地供热管网非开挖检测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9位专家组成。项目针对埋地供热管网非开挖检测与安全保障的需求,开发了埋地供热管网专用弱磁检测系统,建立了埋地供热管网安全保障体系。开发了基于弱磁检测原理的非开挖无损检测技术,研制了弱磁检测传感器和磁场梯度检测装置,建立了弱磁信号与埋地供热管网管道缺陷特征的对应关系模型,开发了专用弱磁检测软件,提出了埋地供热管网安全保障成套技术监督要求,建立了供热管网技术监督体系,为埋地供热管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0年6月3日, “基于精细化模型算法的风电机组控制软件优化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中天科技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9位专家组成。项目开发了基于精细化模型的风电机组控制参数解耦算法,解决了非线性特性的风电多控制参数快速解耦计算问题。研究利用风电机组惯量实现快速有功调节的一次调频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风电场的快速有功控制。研发了风电机组控制模型优化迭代软件系统,在国内实现了大型风电场机组个性化控制模型的自动迭代。开发了基于IEC-61400-26系列国际标准的风电场运行数据分析与评估软件和基于标杆机组对比的风电场发电量提升效果定量评价方法。项目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促进国内风电领域的技术积累。

  2020年6月20日,“350MW机组汽轮机旁路供热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10位专家组成。该项目针对热电解耦和调峰灵活性的需求,在旁路供热技术、协调控制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并实现工程应用。鉴定委员会认为:研究成果丰富了供热机组热电解耦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供热期间火电机组调峰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0年6月30日,“基于斜温层原理的水储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由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汽轮机厂、西安热工研究院、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等单位的11位专家组成。该项目针对斜温层水储能关键技术,在布水器标准化设计、水储能系统整体优化、斜温层监控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研发了基于斜温层原理的水储能关键设备,并实现了工程应用。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基于斜温层原理的水储能技术水平,可促进高效水储能技术的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布水器设计方法属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