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汇集电力专业领域技术进展和焦点热点问题,凝聚三百余位电力行业权威专家智慧和经验的《CSEE专业发展报告(2022-2023)》和《CSEE专题技术报告(2023)》在202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期间正式发布。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专业发展报告(2022-2023)》包括电力储能、氢能、电力数字孪生应用、能源电力区块链等4个专业发展报告,报告总结了相关专业的技术进展,对比了不足与差距,提出了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建议。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专题技术报告(2023)》涉及考虑非线性极化时特高压直流接地极入地电流对油气管道的腐蚀影响研究、变电站站用交流系统供电回路监测技术、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网保护的影响分析与应对技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全时全域通信网”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自动化验证技术研究、虚拟电厂关键技术、基于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的供电可靠性评价预测研究、满足电力系统功能要求的光热电站工艺系统配置和项目开发模式研究、先进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进展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关键技术研究、超超临界机组耐热钢焊接技术进展、视频会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电网应用分析等12项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针对性强,分析透彻,对相关技术问题提出了研究建议和应对措施。
本次会议邀请了15位报告专家代表分别对4篇专业发展报告和11篇专题技术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
报告专家
学会电力储能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家亮对《电力储能专业发展报告》进行宣讲。报告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电力系统对各类调节性资源需求迅速增长,新型储能加速发展。电力储能专委会充分利用和协调各平台资源,积极调动和发挥业内专家优势,立足行业视角审视技术定位,梳理技术热点,集各领域专家观点,综合预判行业发展趋势,组织专家滚动修编《储能专业发展报告》。报告结合储能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以及应用基础,整定储能的概念和分类。补充更新了储能技术类型,覆盖了多种储能及储热技术类型,分别从其技术指标、应用情况与趋势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更新归纳了储能应用场景类型,补充了储能电池回收利用与典型案例分析等章节。
刘家亮作报告
学会氢能技术专委会秘书长、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三级副职徐桂芝对《氢能专业发展报告》进行宣讲。报告指出,我国氢能进入快速发展期,氢能制备、储运、燃料电池等主要技术和工艺水平逐步提高,多项短板技术已具备自主化能力,示范应用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但氢能与电力系统的互动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示范工程较少。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氢能技术专委会的学术引领力,培育行业权威的学术载体,促进氢能行业的技术进步,专委会特组织编写本报告。报告面向氢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对制氢、储运氢、氢发电及氢电协同等多类型氢能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关键技术路线和重要工程实践进行归纳梳理,对氢能技术及氢电融合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初步形成本领域的发展脉络。最后,针对当前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徐桂芝作报告
学会电力数字孪生应用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中心室主任王新迎对《电力数字孪生应用专业发展报告》进行宣讲。报告总体围绕电力数字孪生应用,从数字孪生的起源入手,既有电力数孪生应用体系架构、方法论等理论分析,又有不同应用的详细案例分析,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电力数字孪生应用全貌。报告从电力数字孪生的概念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电力数字孪生研究进展及其在电力领域应用现状,探讨了电力数字孪生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为政府、能源与电力领域的企业及研究机构人员、高校师生及对相关专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交流,共同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在电力行业的研究开发及实践应用,加速推动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王新迎作报告
学会区块链专委会秘书长、国网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数字创新部主任王栋兼国网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对《能源电力区块链专业发展报告》进行宣讲。报告指出,能源电力上下游产业链长、应用场景丰富,具备区块链落地应用的天然优势和广阔空间。报告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与展望,闸明了区块链技术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这些内容既是对过往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探索的思考。报告展现了区块链技术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宰、建设可信体系五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现了区块链技术给能源电力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为管理者、决策者、技术从业者、科研人员等不同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启发,对区块链的未来发展形成更多共识。
王栋作报告
国网首席专家、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陈昊对《变电站站用交流系统供电回路监测技术》专题技术报告进行宣讲。报告指出,变电站站内交流系统供电回路漏电故障易造成电缆的局部绝缘下降和过热,一旦发展至起火,将危及设备、人身安全。同时,漏电监测面临着难以通过常规运检手段发现、监测灵敏度不足等困难。在此背景下,报告介绍了变电站内交流系统供电回路漏电故障的监测技术,并介绍了监测技术在多种复杂结构供电回路、不同工况下的应用。最后,对漏电监测方法在电网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变电站交流系统监测场景和技术需求进行了展望。
陈昊作报告
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委员、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高厚磊教授对《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网保护的影响分析与应对技术》专题技术报告进行宣讲。报告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成果,系统性阐述了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对配网保护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概述了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了含高比例分布式光伏配电网的典型故障特征;分析了光伏接入对现有配网保护设备及自动装置的具体影响;提出了适应分布式光伏接入的配电网保护优化方案及新原理;给出了应对高比例光伏接入的配网保护新技术典型应用案例。
高厚磊作报告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尹喜阳对《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全时全域通信网”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报告》进行宣讲。报告通过对新型电力系统通信业务需求及特性进行分析,构建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全时全域通信网”体系架构,对支撑“全时全域通信网”的“全时全域通信网”规划及评价方法以及NB-IoT通信技术、电力物联网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加以说明,以“全时全域通信网”典型工程应用进行例证,最后对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通信网热点问题研究及展望进行阐述。
尹喜阳作报告
学会高级会员、南京国电南自自动化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刘文彪对《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自动化验证技术研究》专题技术报告进行宣讲。报告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自动化验证技术的背景、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自动化验证技术的技术方案,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模拟仿真、虚拟化、自动化测试、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全面准确的验证环境,提高系统验证效率。报告以存量改造自动化验证和自动验收两个典型应用场景为例,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情况。最后,对未来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自动化验证技术的在智能化与跨系统集成验证方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刘文彪作报告
学会继电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网浙江电力有限公司二级专家裘愉涛对《虚拟电厂关键技术》专题技术报告进行宣讲。报告指出,虚拟电厂是将不同空间的可调负荷、电动汽车、储能、微电网、分布式电源等多种资源聚合起来,实现自主协调优化控制,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交易的智慧能源系统。报告从产生背景、发展现状、架构设计、关键技术、市场机制和应用案例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虚拟电厂的关键技术,为读者全面了解虚拟电厂提供了参考。此外,报告总结了虚拟电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未来发展的趋势,对虚拟电厂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及未来展望。
裘愉涛作报告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陆冰冰对《基于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的供电可靠性评价预测研究》专题技术报告进行宣讲。为解决大规模配电网结构复杂、设备数目繁多等原因造成的供电可靠性难以计算的问题,报告以知识图谱、深度优先搜索算法以及分布式并行计算框架为基础,提出了用于计算大规模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算法,即基于知识图谱的分布式供电可靠性算法;为解决故障停电原因的多样性和随机性造成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难以预测的问题,报告以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为工具,结合灰度关联法,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进行预测,并提出可靠性的提升策略。
陆冰冰作报告
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委会副主任、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耀华对《满足电力系统功能要求的光热电站工艺系统配置和项目开发模式研究》专题技术报告进行宣讲。报告指出,光热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提升可再生能源配置能力和消纳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在分析光热发电的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光热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作用、满足功能定位的光热电站主要工艺系统配置,建立光热电站项目开发模式及电价传导机制。
王耀华作报告
学会核能发电专委会委员、东南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周涛教授对《先进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发展研究》专题技术报告进行宣讲。报告围绕堆芯、能量转换及系统布置等方面,聚焦多领域多用途应用,对目前国内外先进小型核反应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并针对各堆型特点,对其今后需要克服的技术困难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进一步发展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反应堆设计、新概念研究提供理论及方法基础,有助于加强国家在先进小型核反应堆领域的研究,推进相关科技产业发展。
周涛作报告
西安热工研究院首席专家李红智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关键技术》专题技术报告进行宣讲。报告指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是热力发电领域一项具有变革性意义的前沿技术,对我国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报告主要围绕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技术基本原理、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应用场景、关键技术研究等进行介绍,同时对该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和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红智作报告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彭杏娜对《超超临界机组耐热钢焊接技术进展》专题技术报告进行宣讲。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在超超临界机组用新型耐热钢焊接性基础研究、焊接技术创新、焊接质量检测控制及重要部件焊接修复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进展情况,探讨了未来火电站焊接技术的发展方向。最后展望了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政策下,我国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焊接技术的发展方向、机组深度调峰下焊接部件安全稳定运行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彭杏娜作报告
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通信处主管曾时博对《视频会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电网应用分析》专题技术报告进行宣讲。报告对国内外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并详细分析了七项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报告对视频会议系统软件的业务功能要求和管理功能要求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从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2个技术的技术维度阐述了保障视频会议系统安全的技术架构与运行方法。最后,结合电网业务与技术的需求特征,从架构、性能、安全、应用等多维度提出了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在电网中典型应用的技术要求和实现方案,旨在为电力企业构建下一代视频会议系统提供技术指引,更好地支撑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曾时博作报告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作为我国电力行业重要的科技社团组织,承担着时代赋予的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通过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精品学术载体为抓手,促进学术繁荣与交流,推动学科创新体系建设。学会长期聚焦学科专业领域内基础性、前瞻性科学问题和电力工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动力与电气工程学科创新发展,为能源电力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学科发展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涵。近年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充分发挥学术工作委员会、各专委会及会员单位、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及广大会员的专家智力优势,积极探索形成了学科发展研究的常态机制,形成了包括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发展研究和专题技术报告编撰体系,建立了学科发展研究成果发布制度,定期面向社会发布学科发展、专业发展、技术发展路线图等系列研究报告。2015 年至今已累计出版136份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受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有效引领了行业的科技创新。
预订咨询: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学术部 010-6341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