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学会动态 > 学会综合 > 内容详情

2021年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协作网低碳发电技术专题会议在线上召开

来源: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发布时间:2021-08-06

  2021年8月5日,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主办,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火力发电专业委员会和清洁低碳发电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1年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协作网低碳发电技术专题会议”在线上召开,会议主题为“低碳发电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吴云喜、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苏立新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郭烈锦作特邀报告。会议还邀请了十位发电领域专家作专题报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毅、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院长王月明先后主持会议。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协作网成员单位、发电集团、各省电网公司、发电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设计单位的一千余名代表观看了会议直播。

吴云喜致辞,赵毅主持会议

  吴云喜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电力行业肩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主要行业碳排放量中,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规模最大、占比最高,电力又是现代能源系统的中心,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电力行业将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协作网”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与各大发电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十几年来协作网会议为发电领域清洁高效转型和新能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本次会议聚焦“低碳发电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题,围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燃煤发电清洁低碳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分析行业发展方向,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作出贡献。

苏立新致辞

  苏立新董事长在致辞中表示,西安热工院作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国家级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发电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科学研究,尤其在火电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未来,西安热工院将瞄准“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本,在先进储能、绿氢、综合能源服务、多能互补、源网荷储等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创新发展;发挥热工院技术优势,持续提升影响力;坚持“开放推创新、开门搞科研”,加强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和深入交流,共同推动低碳发电技术的进步。

郭烈锦院士作报告

  本次会议旨在推动我国发电技术清洁高效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实现,探寻燃煤发电技术的高效低碳化发展,加快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创新发展。会上,郭烈锦院士作了题为“洁净低碳高效高品质低成本五位一体的全新煤电技术——超临界水蒸煤多联产”的特邀报告,他围绕“什么是真正先进的‘煤发电(制氢)’重大战略性前沿技术和应该怎样评价能源装备及系统?”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我国能源转化面临总量供应不足、利用效率不高、CO2排放量大、石油天然气进口依赖度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重大问题为出发点,指出传统燃煤发电存在的局限,提出能源有序转化的创新思路,创新提出超临界水蒸煤原理,介绍了超临界水蒸煤热电联产工艺流程和工程示范项目进展。该变革性技术可同时实现清洁、低碳、高效、安全、多联产高质价“五位一体”多目标协同。建议我国摒弃传统的“链式发展模式”,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我国一次能源转化利用主体技术的战略转型,支持多目标协同的能源新技术,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建立新的国家标准体系,实施能源利用效率与环保指标紧密关联的综合监控评价体系。

孙锐作报告

  专题报告环节,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原副院长、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协作网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锐作了“燃煤发电低碳化转型的主要途径”报告,他指出要实现“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燃煤发电机组的功能将逐步转变为承担调峰、调频和旋转备用为主,燃煤发电的低碳化转型要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对安全可靠、灵活调节电源的需求为要务,通过多元化的技术途径,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和应用步伐,为燃煤发电低碳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国家应在电力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方面也许加大力度,加快推出相应的政策支持。

蔡宁生作报告

  清华大学教授蔡宁生作了“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与趋势分析”报告,他认为“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但要实现规模应用,还面临着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应用成本偏高、产业链不完备等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企业、投资机构等联合起来科学谋划、理性定位、稳妥推进,构建‘制氢-储/运氢-用氢’产业链,形成上下联动的产业格局。”

谷月峰作报告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谷月峰作了“高效火电装备用高温合金的研发现状及趋势”报告,他指出燃气轮机和汽轮机发电机组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瓶颈是热通道部件高温材料技术的发展,高温合金的应用将开启高效机组发展的新时代,高温耐热材料技术将是高效火电机组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安全保障,他介绍了华能HT系列高温合金的研发进展、材料特性和制造成本优势等内容,提出了我国基于自主材料有序推进的高效机组建设规划。

肖平作报告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院长)肖平作了“国际首创——基于COAP工艺的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报告,他针对传统火电机组烟气污染物治理技术现存的各种不足,提出一种基于COAP工艺的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特点和研发进展,预期可实现常规污染物、痕量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近零排放。

王月明主持会议

向军作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向军作了“双碳背景下燃煤机组智能灵活燃烧技术”报告,他指出煤电正在经历着从主力能源-基础能源-调节能源的转变,低碳背景下煤电深度灵活调峰需求迫切,但灵活性运行也带来了机组安全风险增加、机组效率大幅下降、环保约束压力大等问题。针对锅炉灵活性的制约点,从锅炉燃料系统、燃烧系统和传热过程三方面提出提升锅炉灵活性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报告最后指出当前的激光煤质检测、物联煤种跟踪、CO/O2双参量智能燃烧、价值链寻优、低氮燃烧器等技术在灵活性、智能性方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制造厂、试验所、电厂和科研院所的广大同仁共同努力,推动煤电机组智能灵活燃烧技术的进步。

 

李红智作报告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助理李红智作了“双碳背景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报告,他指出“在双碳背景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因具有系统简单、设备紧凑、效率高、灵活性好等优势,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重点介绍了西安热工研究院5MW/600℃等级试验机组的锅炉、透平、二氧化碳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的设计特点和试运情况,展望了超临界CO2发电技术在光热、核动力和电热储能等方面的应用。但作为一个新型循环,在热工水力特性、系统控制策略、设备选材等方面还面临很多技术挑战,还需进一步规模化试验研究,有望在2026年实现工程应用。”

廖海燕作报告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新技术新材料中心副主任廖海燕作了“燃煤电厂规模化碳减排技术实践”报告,她指出,实现低能耗规模化碳捕集和碳利用将为双碳目标提供兜底保障,国家能源集团正在大力推进CCUS技术的发展,已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15万吨燃煤电厂燃烧后CO2捕集示范工程,掌握了大型碳捕集系统和大型火电厂热力系统耦合规律。但CO2的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技术尚不够成熟,未来在CO2捕集方面,捕集系统的智能化、集成化,低能耗吸收剂开发及回收技术将是主要研究方向,在CO2利用方面,加氢制甲醇、矿化制碳酸钙、电化学还原及大规模驱油等方面将是主要利用方向。

王志峰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热利用与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志峰作了“双碳目标下太阳能热发电发展的一些科学问题思考”报告,他指出,太阳能将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能源,从探讨太阳能热发电的定义开始,引出太阳能资源的季节性移动、免跟踪聚光、增加储热器换热面积、太阳能黑洞型吸光结构等4个科学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宋晓萍作报告

  哈电风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宋晓萍作了“碳中和目标下风力发电装备产业创新发展之路”报告,她指出碳中和目标下风电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今年以来,全球风电机组研发明显提速,大基地风电项目和海上风电场的比例不断增加,场群协同控制、智慧运维、故障预警等技术已成为风电领域的研究热点,新一代高精轴承、高性能复合材料叶片、高可靠性变桨系统、机组偏航系统等方面依然是风电设备研究的重点,高空型风电技术发展将成为风电产业技术创新的下一个里程碑。

程亮作报告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锅炉所所长程亮作了“煤电机组常态化深度调峰技术实践及性能优化”报告,他指出,在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形势下,煤电机组参与深度调峰已不可避免。通过对煤电机组深度调峰技术的深入研究,探索建立燃煤机组由常规调峰调频电源向综合能源载体转变的途径,详细介绍了燃煤机组深度调峰性能提升和优化措施,提出火电企业应对深度调峰的基本策略。

  会议报告内容精彩,引人深思,为“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发电领域技术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参会代表通过直播留言的形式与专家进行了交流讨论。

孙锐作会议总结

  协作网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锐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他首先代表协作网技术委员会,对郭烈锦院士以及10位专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细致的筹备工作表示感谢,他指出各位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引起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起到了很好的交流研讨作用。他希望各位同仁今后能有一如既往的支持协作网的工作,让协作网平台发挥重大作用,共同促进我国发电技术的持续进步。

  本次会议原计划在湖南长沙举办,因疫情原因临时调整为线上会议,华能湖南分公司、哈电风能有限公司(湘潭总装基地)、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等单位为会议筹备工作提供了支持。